2016年,體育大年,也是體育產業的歡欣時節。5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體育產業總值將超過3萬億元。而早在2014年10月份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已經提出,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擁有5萬億的市場潛力有待開發。與兩個龐大數字相呼應的,是體育產業不斷走高的收購價格和版權交易額。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體育產業從未如此這般火熱。
海外資源收購潮 賽事版權爭奪戰
得益于《意見》的出臺,嗅到商機的巨頭企業開始進軍體育產業,其中體量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的莫過于萬達和華人文化兩家。他們率先斥巨資,收購海外資源。
萬達老板王健林曾說,文化、體育、金融等產業資源,特別是上游產業資源,基本已被歐美企業瓜分,只有通過并購才能獲得。對于“先天不足”的中國體育產業來說,收購海外資源是趨勢所在,但鑒于市場化程度不同,克服“水土不服”是收購完成后的首要任務。
電商出身的阿里巴巴顯得較為保守穩健,主攻體育媒體、賽事運營和票務以及體育周邊,將電商平臺應用在體育產業當中。從成立之初,阿里體育就選擇“短平快”的玩法,利用粉絲基礎和平臺優勢快速切入,通過與拜仁和皇馬等全球有影響力的俱樂部和明星合作,逐步打開市場,進而注資擁有較多賽事版權的體育公司,間接從中獲利。
與試圖打造完整產業鏈的樂視不同,社交大戶騰訊目前只著眼于深耕N B A這一賽事IP。以5億美元拿下N B A五個賽季的網絡獨家直播權顯然只是第一步棋,其更大的野心背靠Q Q、微信等平臺資源培養用戶黏度,逐步試水付費內容,并通過游戲開發實現變現。
2015年,賽事的版權價格形成爆發之勢,但拿下版權后面對的一個難題是———誰來買單?
中國用戶尚未形成付費收看賽事的習慣,如短期內急促地推行付費觀看,必然會導致用戶流失。當然,也應該看到,付費觀看是市場選擇的新秩序,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電視的終端功能弱化的共同結果。
老兵新秀齊來淘金 體育公司謀求上市
在各大公司布局體育產業生態的同時,不少體育公司也開始謀求上市和登陸新三板。繼早期的中智華體、歐迅體育、恒大淘寶、高德體育等登陸新三板之后,最近虎撲體育也向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書,擬登陸上交所,在創業板上市。據悉,目前成功掛牌新三板的體育類公司已近二十家,分別布局在賽事票務、場館建設、平臺搭建等方方面面。
從目前已經上市的體育公司來看,貴人鳥、李寧、特步、安踏等體育產品公司仍舊占據主體地位,這也和目前國內體育用品和衍生品產出在整個體育行業占比高達80%的事實不謀而合。近兩年,馬拉松熱潮席卷全國,可以預見,對穿戴設備和體育用品的巨大需求將繼續推動體育產品和衍生品公司擴張業務,與更多公司合作開發新產品。
而隨著V R技術和網絡直播平臺大火,一批精耕“粉絲經濟”和科技產品的創業公司,也陸陸續續加入到淘金潮中來。受益于電競行業的風生水起,網絡直播平臺成為了香餑餑。此外,運動健身類A PP異軍突起,競爭激烈,雖然或多或少難逃同質化競爭、盈利受阻等現實困境,但是市場仍處于紅利期,仍大有可為。除了賽事版權,明星開發、體育綜藝、體育旅游、體育產品及周邊等方面前景廣闊,有待開發。
一言蔽之,目前國內的體育產業,仍是處于以資源導向的粗放型產業。誠然,幾家大企業的“買買買”顯然無法支撐起整個產業的春天,但是沒有這些資本的投入,就沒有各類賽事的版權,更沒有隨后一大批體育創業公司的興起,體育產業的未來也無從談起。另外,雖然目前各大巨頭看似在“各掃門前雪”,但是版圖擴張的背后是對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的一致需求,逐利益而動的各公司必然迎來牽手合作的時候,唯此整個產業朝著更精細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上一條:沒有了
下一條:如何練出六塊腹肌 |
返回列表 |